新闻动态
- 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0:31 点击次数:150
潮新闻客户端 王其伟
我认识沙汀已近三十年,那时他还是“德和堂”的小工匠。少年时他学的是传统木雕漆匠,尤其喜爱雕刻。为提高自身的雕刻技艺,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拜竹根雕大师张德和为师,张大师爱才惜才,欣然收他为徒。
沙汀姓钱原名锁挺,师父赐予他艺名“沙汀”。早年在“德和堂”,沙汀专注雕刻笔筒等文房器物,他的刀功极为精细传神,人物脸上的表情刻画得惟妙惟肖,颇具文人气。我因为爱好收藏笔筒,在与张大师交流中,得知“德和堂”的精品笔筒大都出自沙汀之手。
初识沙汀,他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,眉眼如画,肤色白里透红,束着一头乌黑的秀发,好一个超凡脱俗的翩翩少年。闲聊中得知他是我的新桥老乡,五狮山下外岙自然村人,我的高中老同学钱锁开还是他的堂兄,我俩之间自然多了一份亲情,平日里多了一些交流。我记得有一次我买了一套《芥子园画谱》送他,顺便去看看他的作坊。那时候他租在北门村的农家老宅,车子进不去,他来接我。我跟在他后面,穿过狭窄的墙弄,到了他的住所。这是一间极其简陋的老房子,生活起居与作坊都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。
展开剩余83%我俩东拉西扯交流了很多,我一再提醒他,刀上的功夫你虽已是上乘,但一定要多向师父学创意,因势赋形,顺势而为,化腐朽为神奇。你师父的每一件作品都藏着独特的灵魂,他的作品之所以能达到天趣与人艺浑然一体,是因为他在文学、美学和哲学上的修养远在同行之上。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竹根雕艺人,必须在古典诗词、历史典故及神话传说等传统文化上下苦功夫,艺术家走到最后,拼的是文化素养。沙汀天资聪颖,谦虚好学。他在师父身边耳濡目染,日益长进,深得师父赏识。
沙汀从“德和堂”出师以后,专注于笔筒、笔搁等文房器物的雕刻。象山竹根雕行业人才辈出,竞争激烈,把小作品做到极致,这是他对自己的定位。他的爱人看上他的人品与才华,在他一无所有的境况下,心甘情愿嫁给他。结婚以后,他在刘家弄租了一间半老房子,院子进出的通道成了他的作坊。他对生活没有太多奢望,能解决温饱就满足,而他对艺术的要求却极高,每一件作品都全身心投入。他一边从事竹根雕创作,一边四处拜师,学习书法、绘画、音乐等相关艺术。同时自学古典文学,学写古体诗词。他把读书学习与雕刻创作融为一体,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。
我时常坐在他身边看他雕刻,他的刀总是顺着竹纤维的走向游走,时而轻柔,时而刚劲。一松一亭,一士一童,一琴一鹤,每一件作品,构图简洁,线条流畅。特别是人物的五官都是一刀成形,如果线条稍有偏差,就会毁掉整个作品,他刀下的人物惟妙惟肖,唐宋神韵呼之欲出。
张德和大师在他的《雕根问道》一书中,谈到浙江竹根雕十三项创新技法,其中讲到“内壁雕”时,这样写道:将竹根一分为二,取其一爿,在其内壁上作浮雕人物、动物、山水、花鸟等。竹子的质地分三层,外壁叫“竹青”,质地结实;中间叫“竹白”,质地松软;内壁叫“竹黄”,质地结实细腻,雕刻起来细腻、美观,此法由沙汀于二十一世纪初所创。
沙汀是一个纯粹的人,一个追求艺术至上的人。他能够将匠心精神融入每一件作品,用生命情感赋予作品以厚度和质感。只要你见过他的作品,就会被他娴熟灵动的刀功,清逸高士的神韵所折服。他是竹雕艺人中的隐者,一家四口住在仅八十平方米的顶层小套房,阳台便是他的工作室。他的作品无须推向市场,慕名而求者不计其数。由于生活所迫,他的家里只留着自己的少量精品。在他看来自己的作品能被知音收藏,就像女儿早早出嫁了,找到了她最好的归宿。
虽然他很少参与各类评奖,但不经意间也有十几件作品获奖。其中有:2003年,竹雕作品《松荫雅集》,荣获浙江省根艺精品展金奖。2013年,根雕作品《蓬山瀛海》,荣获非遗薪传——浙江省根雕艺术精品展金奖。2016年,竹雕作品臂搁《林泉高隐》,被浙江省博物馆永久收藏。
随着他文房器物作品的惊艳亮相,一些藏家把自己的藏品拿来请他修复。一件件残缺的老物件,在他灵动的刀锋下,长出了新的肌肤,再现了昔日的容颜。修旧如旧不留痕迹,于细微之处见真功。他说每修复一个老物件,如同与旧相识对话,找到了心灵感应他才动刀。艺高胆大,心灵手巧,我曾见过他修复后的许多珍贵藏品,可谓精美绝伦。
沙汀是一个有情怀的艺人,也愿意挑战自己。 象山朱漆描金工艺,明清时期在宁波地区久负盛名,有许多精美的传世物件为证。近百年来,由于审美及习俗的变化,朱漆描金工艺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。而当沙汀看到象山传统朱漆描金工艺,几乎处于断层状态无人传承,感到十分痛心。他凭自己早年学过造像髹漆工艺,和这些年结累的雕刻绘画基础,萌生了即使凭一己之力,也要传承这门非遗的宏愿。
他放下自己的竹根雕创作,把自己楼下仅有的不到十平方米的杂物间作为作坊,在这狭小的空间,深入挖掘研究,不断尝试实践,掌握了制胎、披灰、髹底漆、打磨等十余道工序。并创新运用纻麻、大漆、瓦灰、桐油按比例配方调制,层层叠加以及推光、揩清工艺,制作出茶则等精美的文创工艺品。2022年作品入围浙江省薪传奖传统工艺大展,并在“2022长三角民间艺术文创大展”中被评为优秀展品,其本人成为“象山朱漆描金工艺”非遗传承人。他扛起的不只是技艺的传承,更是文化命脉的存续,让古老的朱漆描金焕发新生。
每一次雕刻高士图,他常被古代文人的高雅情操所感染。多么想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古琴,也像高士一样在松下抚琴。2008年春天,他在一位朋友处遇见了一张古琴,这是第一次见到心仪已久的古琴,而且是一张宋代的琴,内心欣喜若狂。后又多次去这位朋友家,观赏这张古琴,于是萌生了学习古琴的念想。2015年,他拜一位琴师学弹琴,琴师弹的是传统丝弦琴,他学会了一些基础技法,如上弦、调音。后来琴师意外离世,也就没学下去。但对古琴的热爱更加深了,时常会收集有关古琴的资料,渐渐产生了斫琴的想法。
他真正动手斫琴是2022年秋天,他的另一位朋友,得知他对古琴已有所研究,拿来一张没上漆的木头琴坯,让他帮忙给古琴上漆装弦。于是他把那张宋琴借来参考。他凭借自己娴熟的漆艺,把古琴打磨得雍容华贵。与此同时,他一边查阅《故宫古琴图典》《历代古琴文献汇编》等古琴制作工艺,一边反复揣摩研究这张宋琴的结构原理。每天入睡也要把这张宋琴放在床边,渐渐地他的心灵与古琴产生了共鸣,一张完美的古琴应运而生。当第一张古琴在他的拨弄下,发出悦耳的琴声时,他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。于是他放弃所有的活,一心扑在古琴研制上。他不知道身旁的一张张琴坯是否会发出远古的声响,只是想用自己的爱赋予其生命的旋律。他也知道自己离琴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,但不管前路有多难行,心之所向,素履以往。
这几年他专注于古琴研发,仅靠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,像颜回那样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”,安于清贫,乐于艺道。不管多苦多累,他每天都享受着艺术带给他的无上快乐。
前年,喜闻他师父张德和荣膺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”称号时,我曾请张大师和他的爱徒沙汀、陈春荣、张翼等小聚,一起品尝诸暨朋友送我的一坛三十年窖藏铜山烧。
他们师徒重逢,杯盘交错间话旧谈新,笑语连连。酒过三巡,张大师深情地当着大家的面说:“沙汀是一个最干净的人,你看他的眼睛,像一汪山泉,永远是那么清纯。”我仔细端详他的眼眸,依然是那么清澈透亮,不惹尘埃,只是多了一丝深邃。
粗衣淡饭是家常,养得浮生一世拙。在尘世的烟火中,他始终保持一颗童真的心。这是一种守拙于世的生命状态,他以宁静如水之心,行非遗传承之事,让古老技艺在时代长河中静水深流,薪火不息。这是一个草根艺人的文化自觉和执着,这份自觉和执着,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珍视和呵护。
发布于:浙江省